ayx爱游戏可以多看看景观期刊杂志:《风景园林杂志》、《中国园林杂志》、《景观设计学》等等。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第 5 版):“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思路,将是当前及未来公园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着力点在于通过对城乡绿地系统和公园体系的布局优化、 扩容和升级,改善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品质,建设全面公园化的城市景观风貌,优化城乡关系,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公园城市≠公园+城市,不能单纯看公园数量,更不是大建公园。城市公园要平均使用、各有特色,公园城市则应该将系统性、生态价值和服务品质纳入评价标准。城市公园是一个个绿色孤岛,公园城市就是覆盖全市的大系统,城市是从公园中长出来的一组一组的建筑。系统式的绿地和孤岛式的公园是有高低之差的。特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生态筑基,绿色发展;城乡并举,协调发展;美丽引领,创新发展;多元共生,开放发展。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亟待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a 生态环境退化严重;b 城市生态产品供给不足;c 城市自然文化风貌特色趋弱;d 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核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首个试点城市:三亚;工作内涵:在生态建设方面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控制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具体建设方法: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要素: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
作为由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林地等组成的各种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及其相互连接的网络,被认为是控制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和保护水环境等水文调节服务的主要供给者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绿色基础设施对水量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洪水控制、雨水储蓄、水源涵养、地下水补给以及水体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可总结为“渗、 滞、蓄、用、排”五大关键环节。绿色基础设施对水质的调节主要表现为水体净化功能。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固体污染物、重金属、可降解有机质、有机微量污 染物、病原微生物以及营养物质六类。GI 主要通过物理过程(沉降、过滤、挥发等)、化学过程(吸附、絮凝、沉淀、光解等)以及生物过程(植物和藻类摄取等)3 种方式发挥水质调节作用。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雨水花园也被称为生物滞留区域,是指在园林绿地中种有树木或灌木的低洼区域,由树皮或地被植物作为覆盖。它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
功能: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2、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污染;3、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的短缺;4、经过合理的设计以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城市中重要的系统有两个,一个是自然的系统,一个是人工的系统,一个好的城市中这两个系统是互相平衡的。而自然的系统并非指绿色的自然,而是能够真正按照自己的演变进程发展的自然。——《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
荒野之于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其经济和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中,由自然过程主导的荒野是一种最接近原生状态的稳定的生态系统ayx爱游戏,具有低维护、低影响、可持续的特性。自然状态下的植物群落能够自发生长,相互竞争适应,从而形成适宜场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种群形态和稳定、优越的生态系统。荒野为当地动植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条件,它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
江洋畈生态公园,这是一个自然系统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演替的公园,将人类活动与荒野景观和谐统一在一起的公园。(1999-2003 年间将杭州西湖大规模疏浚后的淤泥输送到了一个名叫江洋畈的山谷里,形成了容积约 100 万 m³的淤泥库。随后植物在淤泥上逐渐萌发出来,并随着地表含水量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而有趣的自然演替过程,形成了城市中的一片由自然主导的次生荒野);英国伦敦伊斯林顿区的吉莱斯皮公园,最早是一片农地,后来成为铁路边的一片工业原料堆积地,1960年废弃后开始了数十年的自然演替过程。21世纪初,这片土地被保留并建成了一个面积仅为 1.6hm2 野生动植物公园。城市中不仅需要绿地,也需要按自然本身演替过程繁衍的绿地,需要城市中的荒野。城市生境和栖息地是城市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而荒野在城市生境和栖息地的维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城市中不仅需要绿地,也需要按自然本身演替过程繁衍的绿地,需要城市中的荒野。
湿地公园:拥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ayx爱游戏。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保护城市湿地资源为目的,兼顾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游览等功能的公园绿地,指出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湿地
自然保护区或其他水景公园,是一种公园类型。湿地率:城市湿地公园内湿地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百分比。
新的国家公园体系是中国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为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国家公园体系不仅应当保护生态完整性,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机会。代表性的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公园体系需要代表一个国家生态系统、景观甚至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意味着国家公园体系的设计过程纳入国家的人民和不同的民族,且最终的结果反映出他们的价值观。
实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目标需要完整的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作为支撑,通过不同层级的规划来发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对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和管理职能,具体包括系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共 4 个层级。
国家公园作为完整的空间单元,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国家公园属于生态空间,并且是实行最严格保护的一类生态空间。
在风景园林研究和实践中,大数据已经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问卷调查,成为应用广泛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和分析研究方法,大数据也带来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思维方式。未来,地表环境的管理会越来越趋向数字化和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必然会更广泛地深入到风景园林的方方面面。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规划设计技 术呈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趋势下风景园林行业的实践迎来从数字化走向信息化,并展望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时代。
城市农业综合体的出现是对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田园体验需求的一种全新回应,对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城市农业综合体,是对商业和农业两种综合体的特征进行整合与提炼的商业形式, 较为新颖,目前尚未出现统一的定义,但已有较为清楚、全面的概念界定:城市农业综合体是在国际化的视野下,以都市农业经济 综合发展为主要内容,融合现代农业全产业链领域和农业的多功能内涵和形态,并借鉴 “综合体”的概念形成的集农业生产型服务业、 营销贸易服务业和生活消费服务业与中高档农产品加工业等于一体、能提供农业发展全 方位和深度综合服务,可引领城乡资源共生、功能互助,且服务城乡居民、改善城市边缘 区农民生活环境、全资源旅游化的新型农业业态。田园综合体是有机的生态综合规划区,体量较大,通常是以城乡结合部或城镇为单位,以有机生态农业为引领,形成的以农业、 旅游与居住三大产业板块联动发展的综合规划区。城市农业综合体这种形式,体现了生态与农业能够和城市生活相接轨,在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中,城市农业综合体将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城市微更新”正是基于当前城市空间存量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是以公众参与为基础,以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 渐进式更新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城市活力、增加社区凝聚力、优化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共治。
城市触媒理论便是主张引入新的或者挖掘潜在元素作为催化剂, 通过辐射和影响推广到更广泛的区域,逐步带动整个片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作为一个微小的城市事件,以社区营造为基础,通过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促进城市自发性、缓慢而持续地自我完善和提升;通过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 社会生活方式和准则的保护,促使城市原真性的保留;通过建立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实现基于公众参与的全程社区营造,促进城市社区的共建和共治。
社区花园作为绿色空间存在的一种形式,以深入的社区参与丰富了城市绿地的内涵与外延,人工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专业与业余,在社区花园中逐渐融合,人与人回到彼此熟悉信任的邻里关系,居民重新认识到公共空间中土地的价值,以更乡土更丰富的生境更新人与自然的连接。
北京旧城胡同具有悠久的绿色空间营造传统,而社区居民作为绿色空间更新的主体,拥有极大的自发性和能动性。随着北京“留白增绿”等政策的推进,基于居民自发更新的“自下而上”的绿色空间微更新越来越得到重视,充分发挥居民自发性对于社区生活原真性留存、景观管理和维护、社区力量凝聚具有重要意义。
大栅栏片区胡同中现存的绿色空间类型主要有街道绿化、 口袋花园、社区公园等。街道绿化主要指门前或街旁的小型绿化空间,以摆放种植花池和花钵为主,由于其面积很小,在大栅栏区也被称作“一尺花园”;口袋花园和社区公园指位于胡同交叉点或节点处的公共绿地空间。在胡同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在地居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拘泥于传统绿化模式,见缝插绿,开辟出灵活多样的种植空间,根据种植位置可分为墙面攀绿、空中悬 绿、窗口缀绿、地面植绿等不同形式。 除了最为常见的地面种植池,在胡同中还经常看到房屋之间搭建的廊架,墙面上供植物生长的支架,甚至悬挂垂吊植物的各种生活物件,这种充分利用竖向空间的绿化模式可以称为胡同中的“立体绿化”。“立体绿化” 模式不仅可以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利用,通过种植攀缘植物还可以获得更高的绿视率,对胡同的整体景观风貌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慢行系统是指提供慢行交通方式的场所和设施,即提供步行、非机动车等的场所及其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的总称。城市公园慢行系统的构成要素从静态和动态 2 个方面分为慢行空间、慢行设施和慢行主体及慢行行为。
慢行空间是立足之本,与慢行系统的品质紧密相连,主要包括硬质空间与软质空间两部分。慢行设施是指慢行系统能够方便服务慢行主体开展慢行行为所需要的包括基础设施和景观设施在内的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标识设施、休憩设施、照明设施和环卫设施四大类。
慢行主体是指在慢行空间中进行通勤、休闲和锻炼等慢行活动的行为主体。慢行系统的功能导向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将慢行系统分为以下 3 类:
1)交通通勤型慢行系统。满足公园的交通通勤功能,使用者在此系统中速度较快, 如慢跑、自行车等,对慢行系统的通畅性、可达性要求较高;
2)休憩漫游型慢行系统。满足以休憩漫游为目的的出行需求,慢行速度较慢,如散步、遛狗等,对于景观的观赏性、多样性要求较高;
3)活动交往型慢行系统。为以活动交往为 目的的使用者提供场所和空间,慢行速度差别较大,包括交流、棋牌娱乐等基本静止的活动,也包括轮滑等相对速度较快的活动;面积较大,对空间开敞度和景观观赏性要求较高。
1)主要慢行道。联系全园,联系公园入口、 主要景点、主要建筑和主要广场的道路,要求便捷高效。一般人流量最大,需要满足消防、管理等临时机动车的通行。道路旁侧景观应进行重点设计,展示公园整体风貌;
2)次要慢行道。主要慢行道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分散在各区域中,沟通联系区域内各景点;
3)散步道。主要供使用者散步休息,散布于公园各个区域,引导使用者进入公园各个角落,空间氛围以幽静为主。主要慢行道的宽度一般不大于 7.0 m,最低一级的散步道至少提供单人行走、跑步等需要,宽度不小于 1.0 m,公园面积较大时可 适当加宽至 2.0~2.5 m。通行自行车的慢行道宽度不宜低于 3.5 m,选线基本集中在主要慢行道这一层级,线弹性景观
人类建造的抵御灾害的基础设施都是刚性的和静态的,很难应对不断变化且难以预见的新的环境问题。同时,城市也是不断发展的,按照一个固定标准建造的基础设施无法保证一个动态变化的城市的安全。再加上地质条件变化、设施老化等原因,许多基础设施都会存在着功能退化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另外,基于抵御自然过程而建造的基础设施大多是与自然割裂和分离的,这些设施对当地的自然、文化和景观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往往使城市失去了有机的结构、宜人的尺度和诗情画意的风景。因此,要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城市必然要另辟蹊径,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于是弹性城市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弹性是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下具有不会崩溃的能力。依弹性思维,城市的安全建立在其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上。一旦受到灾害的威胁,城市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抵御灾害的发生。如果冲击和干扰产生了不利的结果,城市能够较快地恢复到平衡的状况。
弹性城市强调的不仅仅是抵御外部灾害的能力,还特指通过消化和吸收从而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弹性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思维,一座具有弹性的城市,在平时呈现出人工建造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与平衡,面对灾难的冲击时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状况。要实现弹性城市的目标,完整的具有弹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必不可少,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建设的水岸、湿地、绿地等共同组成,构成了城市内外完整的生态网络。生态基础设施将自然引入城市,也将城市转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城市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
古时的湖泊疏浚、退圩还湖,今天的留白增绿ayx爱游戏、退耕还林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储蓄洪水的缓冲空间,从而使得区域或城市 具有抵御洪水的更大的弹性。然后,还应该连接这些自然空间,构筑起一个从区域到城市再到街区的全尺度的生态网络系统。同时,这个系统必须要顺应当地的条件,具备自然的过程,拥有本地化多样的自然类型,从而具有环境适应性和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这一系统还要具有综合的功能,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调节、雨洪 管理、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维护,以及审美、公益、教育、游憩等。刚性的城市防护基础设施依然不可或缺,但是弹性的思想启发我们可以将相当多这样的基础设施结合到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既有效地帮助城市这个日益庞大、复杂而脆弱的系统平安地度过每一次冲击并迅速恢复,又能平衡城市中自然与人工的关系,使得人工建造的城市充满自然的气息和诗情画意。北京林业大学王向荣将城市野境界定为:城市中以自然而非人为主导的土地,这片土地能够在人的干预之外进行自然演替,它的主人是土地本身和其上自由栖息的生命。
后工业景观:保留工业遗址形成特色景观ayx爱游戏ayx爱游戏,通过棕地修复改善公园环境,引入多种休闲娱乐功能,激发场地活力。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公园位于上海最大的植物园——辰山植物园里。它在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个矿坑,对辰山造成了很大损害。该设计重新建造了生态景观,并没有隐藏该区域的历史,这些材料配置唤起了自然和工业历史,利用生锈刚和混凝土以及石头和植被引导游客到达矿坑盆地。
上海后滩公园:上海后滩公园是设计功能性、生动性景观的一个极佳案例。该区域位于黄浦江上,是块狭长的区域,紧邻河岸,原为钢铁厂、后滩船舶修理厂、垃圾填埋场的所在地,是块原工业棕地。其设计意图是为游客建造一个漂亮、安全的区域,净化河水、防止洪涝灾害。设计师建造了 1.6 千米(1 英里)长的人工湿地,横穿整个公园,净化被污染的河水。湿地植被和土壤移除营养,同时一系列的梯田为低氧水增加氧气。游客能在湿地中近距离的体验水和植物,鼓励人们把湿地作为一个景观特征和一个运行的水净化系统来探索。